《欢庆》评课稿
各位领导、老师:
下午好!
我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,让我见识到邓老师的挥洒自如,孙老师的幽默、沉稳、出口成章,他们的种种长处使我受益非浅
。
但让我坐在这里评课,我有点心虚,在坐的各位,有比我教学经验丰富的长者,有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比我强的兄弟姐妹。让我评课,真有点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。今天,我就班门弄斧一下,来个抛砖引玉吧!
我评的是由邓老师执教的课文------《欢庆》。《欢庆》一课语言凝练,意境优美,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范本。在邓老师的引领下,学生学得主动,学得兴趣盎然。邓老师此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,值得我学习。
一、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表达欲望,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
口语表达的前提便是学生愿说、想说、有话可说,即表达的兴趣和欲望。而只有在特定的情境激发下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情绪状态,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。正所谓“情动而辞发。”邓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课一开始以一组祖国人民欢庆国庆的激动人心的配乐画面,以及歌唱国歌,把学生带入到闹国庆的情境中去,通过振奋人心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。欢庆的画面、欢庆的音乐、激情的语言,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一种喜庆的气氛,从而增强主体感受,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。再让学生说说人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欢度国庆的。这样,学生结合画面上看到的、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,就会有话可说,自然而然就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状态。在学习课文前4句时,邓老师都出示一些画面,朗读展开想象,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,以及最后一个拓展环节:邓老师先创设这么一个情境,“这一句句诗,就是一幅幅欢快的画面,让我们也做做小诗人”。邓老师先出示图片藏民献哈达,句子“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”、“
献上
”在邓老师的引领下,学生说出“藏民献上洁白的哈达”,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,后来出示4幅图片,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的欲望。学生纷纷说出“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”、“人们放起明亮的烟花”、“人们放起火红的气球”、“小朋友献上鲜艳的国旗”。这样使文中的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,一位位小诗人就诞生了。
二、读得充分,读得有层次
新课程标准指出:要让学生充分地读,在读中整体感知,在读中有所感悟,在读中培养语感。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,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“热点”。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“语文味”,但是这种“味”具体指什么,未见有个专家定论。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,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“味”之佳法。邓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,精心设计,灵活处理,将朗读训练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中。
在这堂课中,邓老师真正地把读书的时间还给了学生,充分信任学生能读好课文,读懂课文。从初读课文中的读正确到正音以后的读流利再到理解后的感情朗读,层层深入,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。在朗读指导中,邓老师还采用了大量的图片、音响等手段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妈妈生日时的喜庆气氛,并适当的做朗读指导,如:朗读前4句,邓老师范读后追问,老师的读与你们的读有什么不同?交流后小结出,感情朗读应有上有下,有扬有抑。指导后,学生再次朗读,比前几次读的有味多了。有时还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,去体验,如学习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”时,邓老师读句子,要求学生想象:假如你就是这群鸽子,你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场面,你的心情会怎样?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,去体验,纷纷说出:那时,我是那么的激动、高兴、自由。学生的情感就与文本紧紧地融合在一起,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。
三、理解词语有特色
生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,生字词的教学离不开字的音、形、义的教学。音、形的教学,通过一年的学习,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,但义的教学却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。今天,邓老师就攻下了这瓶颈。
1、组词解词:如“欢庆”,欢,欢乐、欢迎、欢快。庆,庆祝。邓老师马上引导“把欢快、庆祝”连起来就是欢庆的意思“欢快地庆祝”。
2、做动作解词:如“献上”,邓老师请学生做个“献上”的动作。
3、举例解词:如“旗帜”,一个学生说“旗子”,师追问“这些旗子有哪些颜色呢?”红色的旗子,兰色的旗子……这些都统称“旗帜”。理解“奏起”,师问,钢琴要----生接弹,二胡要----拉,唢呐要---吹,“弹、拉、吹”就是“奏”。
4、反问解词:如理解“十三亿孩子”,邓老师反问,这十三亿孩子都是指孩子吗?
邓老师上的这节课,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,我就不一一例举了。这里,我有一个问题,与邓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探讨一下:这课朗读指导时,邓老师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:“让我们读出鸽子的自由、激动”等,这样的话语,一太笼统,二太抽象。学生有时无法感悟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。在朗读指导时,用怎样的提示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呢?请大家给我指点迷津,谢谢!
新课改,新气象,新学期,新气象,拿出我们的真诚,记录他们的闪闪星光,道出我们的温情对白。你说,他说,大家说,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时光,让我们一起欢庆这美好的时光吧!